
高悦彤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11月4日,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落下帷幕。在广交会各个角落,一群年轻的身影正以专业素养和青春活力,为这场国际贸易盛会注入新鲜血液。他们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在证件服务、供采对接、贵宾接待等多个岗位上,书写着属于青年学子的广交会故事。

证件服务:严谨与温度并存
“一位中东客商背着行李,完全不会说英语,靠着翻译器一点点完成预登记。取得证件后,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连说了很久的‘Thank you’。”来自广东财经大学翻译专业的罗江雨晨对这个瞬间记忆犹新。作为咨询向导岗的实习生,她曾在人流高峰期一人同时协助10位客商,其中就包括这位语言不通的中东采购商。“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收到来自不同客商的真挚感谢。自己的工作能够帮助很多人,这对我来说真的很有成就感。”回想起工作中的一点一滴,罗江雨晨倍感自豪。
在证件审核岗位,严谨是第一位的要求。“我们培训时导师强调最多的是认证信息必须统一,这关乎客商的切身利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税收学专业的林靖凯对审核工作的严谨性体会深刻。上岗前,所有实习生都经历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操模拟,从证件类型辨析到系统操作,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规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的贾道在证件中心咨询岗同样深有感触。每天一到证件中心,总能听到焦急的询问。贾道的工作,主要是解决证件相关的 “急难愁盼”。“金融专业教会我们‘严谨把控风险、高效解决问题’,而在证件中心,这份严谨化作了核对信息时的逐字检查,这份高效变成了帮客商抢回参展时间的加急处理。”高效与严谨并重,正是证件中心工作的核心要求。

供采对接:精准匹配供需“连心桥”
在“贸易之桥”供采对接服务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的郭哲宇每天都要根据不同展期的展品内容,结合前一天采购商询问较多的内容进行提前准备。“从阿根廷客商寻找的消费电子产品及其配件,到迪拜客户运营主题公园所需的全面产品清单,我们的工作就是做供采双方的‘中间人’,精准对接少走弯路。”
郭哲宇说,在这儿的每一天,都能看到不同肤色的采购商带着需求来、抱着合作意向走。“有的为中国家电的智能化升级驻足,有的为新能源产品的性价比惊叹,这些场景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国供应链的硬实力。”能以实习生的身份,用金融专业里的“供需匹配思维”搭建起这座贸易“连心桥”,让他觉得特别踏实。
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全英)学生在接待德国采购商时,基于对欧洲市场绿色认证要求的理解,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对接服务。该校金融学(全英)和会计学(全英)专业的学生则通过结构化问卷,运用专业沟通技巧,并配合定制徽章等激励措施,使问卷回收率提升30%,为参展商了解采购需求提供数据参考。

贵宾服务:细节之处见真章
贵宾俱乐部的服务同样考验着实习生们的专业素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的黎浩明分享:“贵宾俱乐部是广交会展示服务软实力的窗口,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他的工作不仅是引导VIP嘉宾,更要提前预判需求——准备英文展会指南,熟悉展会相关事宜,查询嘉宾所在国的商务礼仪,确保服务既专业又贴心。
“这些天,我见过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驻足的欧洲客商,也听过为智能家居点赞的南美采购商。他们的认可,让我更加坚信:中国外贸的竞争力,既藏在优质的产品里,也藏在贴心的服务中。”黎浩明说。

翻译服务: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
在多元文化交流的第一线,翻译岗位的实习生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丁楚仪在C区info咨询服务台实习期间,所在小组日均接待咨询约1300次。“我们不再依赖翻译器,而是通过关键词抓取、肢体辅助、多模态表达,攻克了各式口音英语的理解难题;面对非英语母语客商,用‘短句+图文’的阶梯式表达,将展品运输、样品检测等专业信息清晰传递。”丁楚仪表示,这段实习让她对“专业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外语不但“会读会写”,更是“精准传递信息、化解文化差异、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来自藏族的才仁卓玛更是广交会上的“多语言担当”。在一期先进制造展区,一位来自尼泊尔的采购商想对接西藏特色手工艺品展位,但办证环节却因语言障碍犯了难。才仁卓玛主动上前,用藏语耐心询问需求,最终帮助远道而来的客人顺利办证入馆。“客商握着我的手说,‘中国的多民族文化真温暖’,那一刻我特别自豪。”
综合统筹:高效协同的“中枢神经”
在对外联络部综合统筹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的李南豪体会到了何为“环环相扣”:“我的工作就是确保信息在各部门间顺畅流转,让每一项外事服务都衔接有序。随时协调跨部门事务,小到宣传调研物资的运输流转,大到境外采购商报到处的人员调配,都需要精准对接。”原来,“高效协同” 不只是课本上的概念,更是保障中国外贸展会顺畅运行的关键。
报到督导:感受全球市场的“中国期待”
在境外采购商报到处担任现场督导的程芷瑶,她的岗位位于广交会的“入口处”。“每天看着来自全球的采购商带着期待而来,是最直观感受中国外贸‘朋友圈’的地方。每天收工时,我都真切感受到:全球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没有减,对与中国合作的期待没有减。”她说,作为广交会实习生的一员,能在这个前沿窗口见证这份期待,既是荣幸,更是对 “中国外贸韧性” 最生动的学习。
从证件审核到供采对接,从贵宾服务到翻译保障,这些年轻的身影在广交会的各个岗位上,既锤炼了专业技能,也见证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正如同学们所说:“看到八方客商汇聚中国,我们更加坚信,中国经济的巨轮,正在开放与合作中破浪前行。”在这个联通中国与世界的舞台上,他们不仅是个体的实习生,更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开放包容、专业自信的缩影。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尚红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